《遥感学报》
刘雨婷:虽然是全球化的产品,但是一定有自己的主要服务市场,因为遥感数据有一些特殊属性,会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出于政治和数据安全的考虑,国外的很多产品和数据是没法进入国内市场的,反之亦然。
Founder Park:你自己加入公司好像稍晚一些,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对于救灾来说,有时候无人机可能没有条件进行监测,遥感卫星往往是唯一能够最快了解到前线救援情况或者受灾情况的有效数据获取手段。早半小时,甚至早 10 分钟传回数据,就意味着能挽回更多生命或者财产。
Founder Park:你们如何处理需求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平衡,未来这个行业有没有可能出现平台型的公司?
Founder Park:四象科技也在研究卫星通遥一体化,通遥一体化能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未来的趋势吗?
Founder Park:关于卫星监测,大众有哪些错误的认知?
刘雨婷:我觉得不完全是。
5、从商业价值考量,凡是地上不长腿儿不会跑的不喘气儿的,而且是没有盖子遮挡的,都适合用遥感去看。长着腿到处乱跑的,我们会建议想一想别的办法。
Founder Park:四象科技利用遥感技术,曾经做过哪些有价值的行业分析,可以分享几个案例吗?
应急是遥感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往往对应的就是防灾减灾,是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快速的远程大范围的数据搜集方式,一定会受到高度重视和大范围应用。
夜光强度对比示意图 | 来源:四象科技
刘雨婷:我们有一套任务规划系统,纳入了能够获取到数据的所有卫星资源,这样就可以更直观地进行虚拟调度。比如客户需要北京一周一次的数据,但是具体使用哪颗卫星、调动哪些地面站,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尽快获取到数据,虚拟调度这个时候就可以发挥作用。
想和国外的商业航天
Founder Park:如何看待软件定义卫星?
从用户角度来看,对于金融或者高度依赖数据的任何行业,遥感卫星数据的前景都很明朗。
不过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确实是在从定制化转向标准化,政府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统一,而商业领域尤其是金融和能源领域,都与大宗商品相关,需求也是高度统一的。
很多人关心隐私的话题,一般只要进入室内,卫星就监测不到你了,因为人体的热量很低,热红外也没法监测到。
遥感卫星技术一定
标准化对于我们来说,更多是业务场景的标准化,而不是技术监测手段的固定化,比如是服务于农业还是服务于工业,或者用于应急救灾等。如果业务场景是一类的,往往意味着技术路线是高度统一的。
要选择自己的优势领域。遥感有它最擅长的,不同的成像技术手段也有各自长处。对于客户来说,如果有更具性价比的方式获取数据,未必一定要用卫星。
另一个竞争点是产品能力。其实这个也是行业的特性,绝大部分商业团队都是来源于体制内,体制内的客户都是专业背景出身,对于技术的理解是很深的,客户和技术团队的沟通障碍也是比较小的。
但是在过去十年里,航天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花这么大力气去发展航天事业,其实并不只是为了做强火箭或者卫星。整个航天工程可以说是一个最精密也是最集大成的系统性工程,它的发展会促进材料科学、半导体等基础学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相关零配件的技术发展也都有了质的飞跃。
刘雨婷:主要集中在畜牧业领域。
极客一问
2017 年团队成立。三位联合创始人选择从体制内走出来有几个原因,一方面看到政策开放带来了商业市场腾飞的机会,同时自身在体制内也完成了很好的技术经验积累。
在过去的工作经历中,他们接触到国际上很多优秀的人才、卓越的平台、先进的产品技术经验等。他们觉得,一个从体制内出来的团队,有义务去把中国的商业市场往正确的方向引领。
Founder Park:选择切入一个新的领域时,你们的判断逻辑是?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04
刘雨婷:从长远来看,平台化服务会是一个趋势,但是现阶段还比较受限。主要是因为客户群体还不够大,客户的需求还没有很好地标准化。另外就是数据产品和数据源也还没有丰富到可以支撑一个平台正常运转的状态。
上一篇:长二丁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五号02组卫星
下一篇:没有了